1 2 3 4
首页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2年12月05日 16:13 来源: 作者: 最后编辑:赵嘉楠

2022年11月25日-27日“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在四川眉山恒大酒店成功召开。


   


此次大会是中国工程院2022年度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之一,并和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共同组织召开。

得益于大会主办单位中国工程院、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尽心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国防科工局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中心等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同时依赖于各承办单位、联办单位,支持单位的大力协助,成功举办此次大会。

                           

嘉宾合影


大会开启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模式,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等单位代表,和全国各地的国有/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5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大会现场参会人数300多人,线上参会人数200多人。

                           

大会现场


11月26日上午08:30,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苏东林院士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现场


苏东林院士首先对“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代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大会组委会,以及本人,诚挚地欢迎大家的参与、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时,苏东林院士指出,随着5G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万物互联、无线互联的基础逐渐被夯实。电磁安全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屏障和支撑,重要性愈加突显,电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连接实体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与发展。航空航天、先进芯片、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能源电力等这些国民经济尖端产业与电磁领域的技术密不可分,加强电磁安全既能营造良好的电磁环境,又能有效保障国家、社会稳定发展。

                           

苏东林院士主持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以线上的形式对大会做出指示和指导,同时送上祝福和希冀。吴曼青院士指出:重大基础设施电磁安全问题是世界科技的前沿问题,是国家安全的命运之一,也是国家重大战略的重大需求.电磁领域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安全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性、战略性任务。希望本次会议充分发挥学术界和产业界各自的优势,促进广泛交流,深入探讨电磁安全与科学领域最新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一道发挥聪明才智,达成共识,进一步推动我国电磁领域产业技术的带头发展。

                           

吴曼青院士


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作为大会名誉主席也通过线上形式送来了祝福和鼓励。刘尚合院士表示,大会内容丰富、新颖,并看到了很多一线的研究动态和新技术的分享。所以这次大会是电磁兼容、电磁环境效应产业创新的一次盛会,可以说是一次学术交流大会,也是产、学、研、用一个很好的纽带和桥梁。

                           

刘尚合院士


中国工程院朱英富、费爱国、何友、刘永坚、陆军、姚富强等多位院士发来贺信,送上对大会的祝福。

                           

院士贺信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新加坡工程院、浙江大学李尔平院士和四川大学黄卡玛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此次大会主旨报告线上线下共邀请了22位专家学者,其中两院院士8位,国内企业、高校专家5位;国外院士、专家9位。

● 苏东林院士,中国工程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大基础设施非核强电磁脉冲威胁与防护策略

● 王江舟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英国肯特大学——智能反射面应用于6G移动通信

● 刘尚合院士,中国工程院、陆军工程大学——装备电磁环境效应问题探讨

● 于全院士,中国工程院、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Starlink商业模式与军用价值

● 王沙飞院士,中国工程院——面向低空数字经济的无人机管控技术

● 张平院士,中国工程院、北京邮电大学——关于移动通信频谱的思考和实践

● 崔铁军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信息超材料与6G

● 吴汉明院士,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支持交叉学科发展

● 张宏科院士,中国工程院、北京交通大学——算力网络研究与探索

● JianmingJin,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at Urbana-Champaign——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of Multiphysics

    Modeling

● 于明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南方科技大学——5/6G星空互联网中的大功率电磁问题

● Jose Schutt-Aine,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Co-Design for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an EM Perspective

● 李尔平院士,新加坡工程院、浙江大学——异质结构智能集成电路的电磁设计问题

● 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总经理——复杂射频环境下通信网络电磁安全的思考

● 乔文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集团首席专家——装备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思考

● Yiannis Vardaxoglou,Professor of Loughborough University——Meta-Atoms for 3D Printing Metamaterials

● 赵东艳,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电磁热多物理场下工业芯片可靠性技术研究

● James L. Drewniak Professor of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MC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 Jiang Lijun,Professor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CEM) for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射频电路智能化及其复杂环境效应问题

● Bernd Deutschmann,Professor of the 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ombined Investiga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 贾朝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首席专家——机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方法研究


11月27日大会开展分专题报告,开设十二个研讨方向,其中包括六大技术方向:EMC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复杂电磁环境与高性能电磁仿真、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电磁频谱工程与管理技术。七大产业应用方向:未来通信系统电磁安全前沿技术;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安全设计与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器件、芯片电磁安全与环境适应性;国家电力设施网络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先进轨道交通系统电磁环境孪生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

会议自筹备以来,得到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本次大会共邀请报告101篇,征集稿件60多篇,从中遴选8篇进行口头交流。活动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报告水平高,内容详实。

为了鼓励在电磁领域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调动广大电磁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电磁领域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大会在学术委员会评审组专家对论文进行了会前评审,评选出“十佳优秀论文”。

                           

十佳优秀论文


大会同期组织“创新技术与自主可控测试仪器设备展览”,展示的企业有:西安工业大学、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罗德与施瓦茨(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公司第十研究所、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等多家企业参展。

大会开幕式前一天,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了“第二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和专委会会议”,融合了国内将近30所高校的专家,以及50多个企业的专家。联盟在各成员单位代表和专委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走过了五年,过去五年是全面贯彻国家提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强国梦想”精神的践行之年,是为促进我国从电磁大国向电磁强国跨越的第一个五年。会上对这五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也规划了未来五年联盟发展方向。

苏东林院士作为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集中民智,参与到联盟工作中,助力我们国家电磁领域的发展。在特殊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更应团结一心,加强合作,通过联盟平台助力产业发展,打通内循环,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并且加快电磁产业技术发展,让世界能够看到中国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我们也要为世界的美好明天做出中国的贡献!

                           

联系我们: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电话:010-82314905      邮编:102206     

邮箱:xuhui@buaa.edu.cn  地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