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2年7月13日,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天津成功召开,联盟共设理事会、专委会和工作组工作会议,会议由联盟理事长苏东林院士主持。
联盟下设六大工作组,分别为:基础建设工作组、产业化及交流工作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行业报告编制工作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组、联动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按照联盟总体要求,根据本工作组工作范畴,编制工作组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具体项目方案。
会议讨论了各组工作内容、白皮书的内容框架及分类标准、标准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以及开展团体标准工作的相关事宜,各组分别对上半年的工作内容和下半年的工作计划进行的汇报。同时,联盟秘书长邓伟还介绍了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支撑工作开展的相关情况。


联盟会议同期召开了“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产业创新大会”。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等单位代表莅临,来自全国各地的国有/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7月14日上午,由中国工程院苏东林院士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辞。随后,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刘衡竹院长,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分别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郭桂蓉、王小谟、杨凤田、吕跃广、朱英富、段宝岩、费爱国、何友、欧阳晓平、范国滨、王沙飞、孙逢春、姚富强、江碧涛,中国科学院毛军发、王秋良共16位院士为大会发来贺信。


苏院士指出,随着机械化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必然跨入“电磁把陆海空天连为一体”的新格局,从而使人类社会从“有形”物理世界步入了电磁场与电磁波构成的“无形”物理世界。电磁一举成为国家利益的象征;国家利益在哪,电磁就会延伸到哪!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搭建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交流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充分交流经验、寻求协作,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刘尚合院士首先感谢大家对电磁兼容、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的关注!随后刘院士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频大功率电磁辐射源越来越多,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电磁兼容,电磁防护,电磁安全效能等问题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刘衡竹院长表示,近年来,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应加强投入、整合资源、聚集人才,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国际竞争力。最后,单泽峰区长代表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向大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各位专家通过此次大会的深入探讨和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国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会为了鼓励在电磁领域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调动广大电磁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电磁领域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大会在学术委员会评审组专家对论文进行了会前评审,评选出“十佳优秀论文”。大会共主席、中国工程院孙聪院士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大会共主席、中国工程院刘永坚院士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在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6位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
l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五院510所李得天院士,《空间充放电效应防护方法及空间站应用》
l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专业领域副总师张澎,《面向2035的“电磁兼容”发展趋势探讨—从电磁兼容到电磁作战适应性》
l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承慧,《新能源并网控制装备及其电磁兼容问题》
l 中兴通讯副总裁、无线架构总经理段向阳,《5G到6G的发展展望及电磁问题思考》
l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计量支撑电磁兼容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应用》
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陶飞,《数字孪生装备:未来装备探索与实践》

在7月14日至15日期间,大会以“协同·创新·超越”为主题,围绕电磁兼容、电磁防护、电磁材料、电磁环境效应等技术方向;芯片器件、航空航天、医疗设备、通信、汽车、船舶等行业领域深入探讨交流。同期组织优秀论文授奖、人才对接、创新技术与自主可控测试仪器设备展览、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会议、参观调研参观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大会为各界构建了一个科技交流、经验分享、项目对接、拓展商机的权威平台,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发展需求为牵引,倡导各领域软硬件技术及产品研发,注重关键技术与系统创新,不断促进学术界、工程界和产业界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工程转化与市场应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